南京保卫战的兵力令人很难理解掌上乾坤。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国民党军约有191个步兵师加53个独立旅,总兵力约200万人。
为何保卫南京的只有10万人呢?
一、200万大军的构成
大致看一下国民党军总实力。
蒋介石借追击长征的红军,把湘、川、黔、滇及陕、东北等军阀部队进行了整编,总的趋势是扩大中央军,削弱地方军阀。
实力分布如下:
中央军,35个师加4个独立旅。
西北军,15个师加12个独立旅。
晋绥军,13个师加5个独立旅。
桂系,7个师。
小股派系,35个师加12个独立旅。
川军,27个师加9个独立旅。
黔军,4个师加1个独立旅。
粤系,12个师加1个独立旅。
马家军,4个师加1个独立旅。
东北军,21个师。
共计189个独立师和53个独立旅。到1937年6月中央军再扩充两个师,共计191个独立师加53个独立旅。
总兵力200余万人。
这200万兵力在淞沪会战前,并没有都集中在华东方向,即使蒋介石在1936年就已开始部署华东方向防御,但仍有大批军队无法集结到华东。
我们再看看淞沪会战前军队分布情况掌上乾坤。
中央军和各地军阀部队中,马家军拒绝离开本地,约4万多人,华北和华东抗日均未参战。
东北军主要用在华北、山东战场,约16万人。
晋绥军阎、傅二部共约20万人在山西和绥远抗战,部分兵力监视陕甘宁中共部队。
另外桂系、川系、滇系、湘系和粤系,各出一部分部队到上海抗战,其余多数兵力镇守老窝。
参与淞沪会战的部队约有70至80万人。
其中蒋介石嫡系人马有17个师,约占淞沪兵力的四分之一。同期中央军在全部正杂兵力中约占18.5%。也就是,中央军还是比较够意思的。
国军精锐部队基本都出动了。
后来的五大主力,第五军的渊源之一装甲兵团在杜聿明率领下参战,第五军标志性军长邱清泉亦在其中。
十八军全部参战,十八军作为陈诚的精锐班底,当时共指挥11、13、44、60、67师等共5个师兵力参战,牺牲极大,尤其是罗店之战反复拉锯,胡琏以团长身份参战,与日军激战数日。
七十四军在淞沪会战时组建,辖51师和58师。
新一军、新六军尚未组建。
国军中另两大比较精锐的派系,胡宗南的第一军从陕北赶来参战(第1师、32师、78师均参战)。汤恩伯的第十三军在华北作战。
其他派系的参战情况为,桂系6个师、川系8个师又2个旅、粤系5个师又1个旅、湘系7个师又4个旅,滇系2个师、冯系2个师,其他小股派系若干。
淞沪会战国军兵力三倍多于日军,但因指挥失当,把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大批步兵部队投入狭小且无险可守的上海市区,造成兵力大量牺牲,其中被日军轰炸而死伤的人数即占一半。十八军14师42旅(著名卧底郭汝瑰时任该旅旅长)开战时有兵8000人,打了一个多月,至9月19日实在顶不住了,陈诚想保住这个师一点香火,叫他们撤下来。时当中秋节,42旅伤亡的只剩2000多人,众将士悲愤莫名,无心过这佳节。然日寇之炮火实在太凶猛,着实没有办法。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由于国军派系混杂、指挥不统一且战术素质低劣,国军面临的空中威胁与后来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略同,受空袭死伤却远远高于志愿军。志愿军依托有利地形行军,多在夜间进攻,有效避免了空中打击。而国军却是一味拿将士们的血肉之躯硬顶,虽说爱国精神可嘉,这种方法却不甚可取。
二、国军为何不把剩余兵力调上来
南京保卫战实际上可算作淞沪会战的最后阶段,日军从上海扑向南京,基本上用的都是淞沪会战的兵力,而国军保卫南京的兵力也基本都是从上海撤回来的败兵。
淞沪会战参战国军伤亡近30万人,无论中央军的德械师,还是战斗力低下的黔军等杂牌军,都承受了巨大伤亡。撤至南京附近的部队虽经短暂整补,但大多补入的都是没有任何战斗经验和充分训练的新兵,在装备精良的日军面前不堪一击。
当然,南京失守的主因并不是这些。
红军以万余疲惫之众掌上乾坤,长征到陕甘宁后,犹有一战之力,通过各种调动和诱敌之计,尚能打出山城堡这样的围歼战,兵不在多,在人调遣也。
淞沪会战的一大积极意义是为后方腾挪调遣赢得了三个月的时间,南京的工业、商业、医院、党政机关等均有时间撤离,南京的富人们也都想尽各种办法离开南京,留在南京城内的大多是无钱跑路的普通人。
既然已经意识到华东方向难守,又不想轻易放弃首都,为什么不在这三个月时间里调动其他地方的部队向华东集结呢?
这涉及到很多错综复杂的原因,理其要,大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盘点。
其一,国军落后的国防动员体制。
日本并非没有给中国足够警觉的时间,九一八事变以来有六年时间,东三省沦亡、华北逐步被侵蚀、上海有日本驻军,危险性还不够大吗?
但国民党军在军队建设方面并没有扎实有效的措施,蒋介石嫡系部队相比全国各派系军队,总的比例没有压倒性优势,只占18.5%,这对于全面抗战是极大的不利因素。
杂牌军队的编制体制、装备质量、战术训练都有着浓重的旧军阀残余,军事理念、战略战术仍处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阶段,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勇气可嘉,但在美苏英法德日基本完成军队机械化的潮流面前,这种勇气并不能带来胜利。
蒋介石力量有限无法全面征召组建新军,对杂牌军改造勉强算作一条折中之策,他的改造只是派系人事上的改造,也就是统一核定全国各师的数量,但由于主要目的是取得各派系形式上的拥护,核定师级部队番号一再突破自己设置的65个师的限额,光是川系军阀部队就多达26个师116个团,后来勉强压缩到23个师,但仍有113个团的番号。
绝大部分军阀部队的兵员征召权仍在自己手中,遑论机械化建设、现代化军事技术训练和战斗战术。仍以川军为例,川军中固然有不少能战之师,但很多部队征召了娃娃兵,到南京作战的川军有不少只是十三四岁的少年。
以这样良莠不齐的军队质量,怎能抵御日军呢。
其二,国军笨拙的战略设计。
日军1932年就已对上海发动攻击,从华北和华东进行两面进攻的战略意图并不难判断。
蒋介石对华东方面并无充足准备,一直寄希望于国际调停。及至事态严重,淞沪抗战突然爆发,急切之间向华东调兵,完全陷入被动,该调哪些兵、多调哪些兵没有通盘筹划,基本就是谁离得近谁来,这是一大失招。
部队调来后,又一股脑全都扔到淞沪战场,而没有充分利用国土纵深,进行兵力梯次配备,军队与地形、与国土纵深、与山川之险没有充分结合起来。
日军虽系客军作战,但我军又何尝有什么主场之利呢?像川滇粤黔和西北军部队,也都是第一次到上海,人地两生,并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一旦淞沪战败,后方就是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南京城地处平原地带,根本起不到战略支点作用。
其三,国军落后的战术打法。
淞沪会战国军各派系部队甚多,但缺乏统一有力指挥。
据当时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参议葛云龙回忆,冯玉祥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前线指挥,其中缺点甚多。
冯玉祥之前被国内各界普遍认为应统一指挥北方军队抗日于华北,忽被调至华东,冯本人及社会各界舆论均出乎意料,都明白这是蒋介石调虎离山之计,防止老冯利用抗日而重掌西北大军。
冯到第三战区后,也未到上海指挥,只在后方苏州无锡等地遥控指挥。这于政治上讲是冯玉祥避嫌,倒可以理解,但从军事上看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三、为国军吹嘘者可以休矣
仍据葛云龙回忆,冯玉祥对慕僚们说,我虽为司令长官,但前线各师不能事事均听命于我,否则必坏大事。
言下之意,既不想负责,也负不了责,各军情况不一,战斗力和作战作风各异,冯玉祥并无十分把握。
从中可窥知,国军七十多万大军之作战,并没有一个统一指挥官和指挥机构,各军各师基本是独立作战,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
是故,一旦淞沪失利,军队消耗的伤了元气,后方就再难支撑。
从全国各地向上海调兵已经是国军指挥和组织系统的极限,仓促之间调集七十多万大军,更多靠的是各地军队抗日救亡的民族自觉——当然这一点必须大张旗鼓地赞扬,而一旦大战失利,各军阀部队被打得心胆俱裂,自发意识一旦消失,纵使全国仍有一百多万、两百多万军队,靠什么组织得起来呢。
在这里开几个脑洞,如果这七十多万军队,当时由八路军总部进行指挥,能否打得更好?
若是八路军在华东正面抗战,手中有十八军、七十四军这样的精锐主力,会采取什么战法?至少不会在平原地带硬头皮挨炸。
若是采取诱敌深入的打法,比如把诱敌的口袋底部放至苏湖甚至南京一线,通过空间距离稀释日军进攻能力,能不能诱歼日军之一路?
若是一路委敌以主力部队,逐步将其诱至皖南或浙西山区,会不会将华东日军主力拖死拖光?
以各支军队的巅峰状态而言,1953年时的志愿军和1937年的侵华日军交手,谁能更胜一筹?
1937年日军的真正优势是什么,有什么漏洞可以抓住利用?比如进攻手段上的呆板,各部指挥并不高度统一,等等?
解放军擅用的突然袭击、穿插分割、迂回包抄、歼其一路等战术,对日军是否适用?八路军平型关战斗、神头岭战斗、七亘村战斗这样的师级战斗,具不具备扩大为战役级胜利的可能性?
其实这些并不全都是完全的脑洞和推想,有些设想其实在南京保卫战之后的大战中不同程度实现过。
只可惜,让常凯申特级上将来统一指挥,很多本可扩大的胜利,都无法达成。
本篇完结。
后续将根据各位看官的意愿,摘选一些参与南京保卫战的国军将领的回忆文章。感兴趣的可以评论区留个言。
炫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